引子
推荐语:新中国的创建,背后离不开那些为革命事业,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军人。在那个时代之中,他们舍小家为大家,用坚强的身躯,为整个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今天要介绍的这位老人名为孙庭江,他曾腰缠80斤的炸药,奋不顾身去炸毁敌人的碉堡。在功成之后,却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了一名普通的农民。如今的他,已经106岁高龄但身子骨却依然十分硬朗。
毅然加入军队,为保家卫国而战
从上个世纪初开始,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,就不断发生各种战争。其中最让人不能忘记的,就是中国军民的抗日和解放战争。作为两次战争的亲历者,孙庭江老人对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。根据资料显示,他生于1914年的山东省,彼时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被推翻,正处于民国政府时期。
当时他在家乡的生活虽然清苦,但是却很平静。直到40年代初期,这样的生活氛围被逐渐打破。彼时,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相持阶段。虽然日本侵略者在正面战争上,依然占据着主动,但身处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,中国军民距离胜利已经为期不远。就在这种背景之下,日军变得愈发的丧心病狂,他们想要尽快找到中国军队决战,因为他们深知自己耗不起了。
展开剩余76%在中国的土地上,日本侵略者实行所谓的"三光政策",无数的平民百姓被他们残忍的杀害。根据孙庭江后来的回忆称,当年日军对他的家乡进行了残酷的扫荡,见到青壮年人就将他们抓起来,送到各地为他们挖煤矿或者修铁路。年轻一点的姑娘,更是早早的就躲了出去,害怕遭受日军的毒手。当时他还是靠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,才躲过了日军的抓捕。不过,此时的家乡已经民不聊生,他的心中不仅有着对故土的思想,更有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。
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孙庭江决定不再隐忍,他决定奔赴战场,为自己的国家出一份力。哪怕战死沙场,自己也无怨无悔。不过,当时的他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家庭,他害怕妻子和母亲对此表示反对。出乎意料的是,当他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家人时,却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赞同,当小家难以顾全时,大家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。
腰缠80斤炸药,勇往无前炸毁碉堡
于是,在1945年他成功找到了部队,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军人,此后他就走上了保卫祖国的战争之路。让他没有想到的是,在参军后不久,他就奉命参加了一场大战。彼时,他所在的队伍奉命攻打一处险要之地,敌人在这里囤积了500多人的兵力,同时修建了碉堡部署了强大的重火力,呈现出负隅顽抗的姿态。
在碉堡之中的敌人,仗着此地易守难攻,不断用机枪向外扫射,孙庭江所在部队每前进一步,都要付出血的代价,无数年轻军人在这里倒下。这是一场硬仗,直到三天之后,这处险地依然没有被攻陷,想要取得胜利,就必须要炸毁前面的碉堡。为此,之前已经有多位战士不幸牺牲。最终,孙庭江依然站了出来表示,炸碉堡的任务由他来完成。
为了尽快完成任务,孙庭江将重达80多斤的炸药绑在绳子的一端,另一头绑在了自己的腰间。等到夜幕降临时,他开始向敌军阵地匍匐,冒着枪林弹雨最终他险之又险的接近了碉堡。之后,他将顺着绳子将炸药拉到自己的身边,放置在足够炸毁碉堡的区域。之后,他悄然退到一个安全的区域,之后就将炸药包的导火索给拉响。
最终,敌人的碉堡被炸毁,大部队顺利将残留的敌人歼灭。在此次战役中,他凭借奋勇向前、不怕牺牲的精神为部队立下了大功。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,他又参加了解放战争,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后来,他更是随着志愿军入朝作战,跟所谓的"联合国军"交手,打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。
功成名就回乡做了农民,如今106岁
在这些年的戎马生涯中,孙庭江可谓屡立战功,前后共获得了8枚奖章,后来他更是担任了部队的领导职务。50年代初期,他终于得以复员回家。当时部队本来安排他到一处工厂上班,但是孙庭江害怕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工作,耽误工厂的进度。最终,他还是放弃了待遇更好的工人生活,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普通的农民。
70年代初,他跟着自己的子女,从家乡山东来到位于东北的吉林省生活,在这里又度过了数十年平静的生活。作为一名屡立战功的老兵,在日常生活中,他并没有向常人炫耀过自己的功绩,而是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生活。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,他作为抗战老兵,又获得了一枚纪念奖章。
如今的他已经106岁的高龄了,但是身体却非常健康,身子骨依然很硬朗。虽然在战争年代,他的听力有些受损,老年时耳朵有些不好使。但是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之下,为他配备了助听器等生活服务,甚至当地还有一位24小时上班的护工,照顾他的饮食起居。对于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,老人十分高兴,对于现在的生活,他的眼中也满是欣慰。
总结:作为一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,做出不朽功勋的战士,孙庭江的名字将永远被铭刻在历史的功勋碑之上。然而,在战争年代,像孙庭江这样的战士,能够活下来的还是少数人。很多人为了保家卫国战死沙场,后人却无法知道他们的名字。无论如此,我们应当记住他们的不朽功勋,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幸福的生活。说了这么多,你还知道哪些抗战老兵的名字呢?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讨论。历史的变革和时代的进步,我将与你同在!
发布于:天津市